北衞家書(二)
信實無變的幸福
黃侶詩校長
2020年6月
不變的幸福?
經歷四個月的疫情停課,看過日本教授茶道的武田老師曾經說:「每年我們都在做重複的事,但我最近開始覺得,能夠這樣跟同一班人做同樣的事,是一種真正的幸福。」在世界正在翻天覆地動搖之際,我們還能留住這種不變的幸福嗎?
《慈愛主信實無變》這訣歌數月來不停在耳伴哼起。從抗疫到抗逆,我們接收不少訴求信息:「幾時才會用ZOOM」、「ZOOM安全嗎?」、「是否夠口罩、搓手液?」、「網上功課太多?太少?」、「進度追不上,考試甚麼辦?」……許多擔憂壓力,很認同一位家長反問:「如果這時面對是一場戰爭,這刻我們最重要想和做甚麼?」
抗疫智仁勇
很感謝欣賞北衞的團隊同工,因着一份愛,大家緊守崗位並突破了學習的疆界,從陽光電話到陽光教室;從解難教室進入活力教室、English Express;還有訓輔組收集了一百七十份「北衞抗疫小精兵短片分享」、輔導組和學習支援組的關愛電話、網上學習支援小組;更有全體同工在四月二十九日送出的北衞「齊抗疫,愛有奇蹟」影片、校友會「北衞家書」系列;縱然疫情打亂了生活原有秩序,我們也有迷惘探索,但這六十周年北衞周歲生辰,卻是一份上帝賜下「出人意料」的平安禮物,正如陳伯傳(第十屆校友)的「疫境、逆境、亦景」分享,讓我們深刻體會校訓「智仁勇」的精神。在教育界史無前例的挑戰下,其實一間學校的靈魂,未必只在乎教學的進度、考試的成績,我們是否還能堅持一份明辨真理的愛,以認真的態度,務實的規劃和實踐來啟迪學子,面對每個處境。
回望在一百二十天抗疫日子,隨了感謝並肩作戰的同工每天同行,有些片段更體現北衞精神的動力。
一片口罩
- 二月尾收到八十多歲何燕卿老師(北衞退休老師)自加拿大寄來口罩的關心,其實兩星期後全球疫情爆發,拿着何老師的口罩深感疚愧,擔心她也不夠用。最後把口罩送予每位老師,一片口罩提醒我們北衞人那份無私的分享精神。
悶到發慌的創意
- 當同學在家製作「悶到發慌製作室」、「抗逆温泉旅館」、「家中運動正能量」、「六十校慶-北衞一甲子」、……從藝術、廚藝、運動、科技,同學們發揮了無窮想像和創意。疫情中體會了自主學習真實一面:
「設定目標」、「調節學習進程」、「反思自評」、「延伸學習」,我們提供了信任和放手的平台,「共通、溝通、解難」共冶一爐。還有記得那大清早-街上遇到父親和兒子(六年級同學)一起前往做義工的情景,學習就是一份對生活的投入和承擔。
在同學的反饋中,停課中的「功課」,他們得着是:「自選上課時間」、「老師令課堂變得更有趣」(好玩課堂)、「有遊戲獎勵」(多元的課堂),更珍惜見到老師和同學;在老師來說,我們一夜成為KOL網紅,在資訊科技的不足中能突飛猛進,這種範式轉移,更具創意,並成為新世代教學常態之一,反轉教室等策略得以善用肯定。
待哺奇工
- 四月某早上,學校正門一棵一米多高的簕杜鵑內,竟發現一個鳥巢,巢中四顆小鳥蛋待孵而出。連續一周經歷雷暴、黃雨至黑雨,大家擔憂着鳥巢存留之際,那天赫然發現四隻小雛鳥竟在張嘴吱喳、引頸待哺,鳥媽四處張羅喂哺雛鳥,好不感人。細看鳥巢結構,是小樹枝、細沙石、紙巾條……讚嘆造物主創造奇工。
「你們看天上的飛鳥,也不種也不收,也不積蓄在倉裏,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,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?……
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所以,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。」
(太六26、33、34)
醫治軟弱
- 疫情肆虐的日子,一切被迫停下,卻多了安靜時間。NASA(美國太空總署)發現地球意外得到喘息的機會,空氣污染大幅降低。意大利人發現威尼斯河道的水意外地清澈。昔日人類貪婪的罪性,地球過份開發;權力、物慾的泛濫侵佔,人類不在「發展」卻在「倒退」,誰得益?誰受損?科技、經濟、知識及文化排山倒海把文明淹蓋過來,人的自我膨脹,由孩提的競爭至成人社會的逐戮,這是對上帝創造的破壞和對自己的傷害。「神啊!醫治我們,因為我們都是脆弱的!」
自主學習How might we
回到教育本身,走過疫情停課也得着啟示。How might we?從自主學習至多元化學習,我們在Empathy Map中看到「同理心」的重要。
(一) 網上教學延伸的創新教育
- 教育基建提供平等學習機會,包括從網絡、電腦及學習系統能支援照顧不同需要的家庭和學童。
- 全校統一學習系統:北衞STAR平台Google classroomZOOM小組學習,設立控制室、讓師生在統一平台上交流、協作,以至進行電子學習及評估;從而建立學習數據及資源庫,讓校方充分掌握學校、教師及學生的學與教進程,有助策劃學校未來的發展計劃。
- 培育學生的數碼能力及素養:教學生正確使用網上平台、在網上與人溝通的禮儀、有效接受資料、提醒避免網絡成癮、欺凌、資訊保安等。
- 專業社群交流與共享資源:網上教學成為寶貴的知識寶庫、推動創新教育,教師之間多了交流並互動討論教學策略,正是最好的學習組織的發展基石。
(二) 關顧兒童身心健康、突破「知識」的唯一
- 足夠支援減少數碼鴻溝
- 無論電話、視像,主動接觸家庭、父母、孩子表達關心鼓勵
- 特別為特殊需要的孩子設立支援平台,了解其父母的孤立困境,讓孩子不被遺忘並有適切的個人及小組關顧(線上小組)
- 不要充塞的時間表,休息、玩樂、珍惜無聊的時間,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、玩自己愛的遊戲、可以掌握的時間表,是大家的情緒調節器
二十一世紀的教育,老師的角色不再是Teaching,而是協助學生發揮才能,引導他們進步的Coaching。每個時代的教育均需有當時的社會、文化及經濟特徵,以就業為目標的工業社會模式已過時,故此,未來的教育,必先了解時下年輕人的學習模式和認知跨世代的不同之處,從全球化素養角度出發,創造最切合時代需要的教育模式。
我為孩童
當世局詭譎多變,或許在成人的世界以為規條、教條、法條可作保護傘,但就疫情磨煉中更啟示我們“Less is more”,「少就是多」、「簡潔就是美」,讓主耶穌親自教導我們「學像小孩」、「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」;除掉許多虛偽、陰暗、自我的枷鎖,讓上帝透過我們用愛感召,以身作則照顧孩子:
*「在軟弱時,能夠堅強不屈;在懼怕時,能夠勇敢自持;在誠實的失敗中,毫不氣餒;在光明的勝利中,仍保持謙遜温和。
求你給他們一顆純潔的心,一個高尚的目標;在學會指揮別人之前,先學會自制,在邁向未來之前,不要遺忘過去。」
近日看到循道衞理教會牧師約翰衞斯理(John Wesley)的傳記,講述他如何在監獄探訪中啟迪人生,對衞斯理而言,一個人如果熱切愛上帝,必然也熱切愛周圍的人,他的聖潔必然會像光照耀,温暖身邊的人,這個信念成為日後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把信仰與社會密切結合的傳統。
馬太福音二十27「誰願為首,就要作你們的僕人。」明白貫穿這些不同境界,長久維繫孩子成長教育的,不是威權、遏制、懲罰、恐懼;而是誠懇、愛護、責任和犧牲,願一切榮耀歸予上帝,並祝福衪所愛的每一個受造的生命。
*第二次大戰期間,美國名將克阿瑟將軍《為兒子祈禱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