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衞家書
抗疫「珍」情
黃侶詩校長
2020年3月
從抗爭到抗疫,由抗疫至抗逆,在這生長於斯的香港,從未如此疲憊、恐懼和無助。由天災到人禍,在震盪的日子稍停頓下來,想過往的豐裕,是人類過多的耗盡,身心靈都失衡而敲嚮了警世時鐘。
日前拜讀中大陳健民教授在獄中寫的文章,豁然所悟,他引述日本電影《下一站-天國》片中講述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會去到一個過渡性的空間,被幾個天國使者面試,要他們回答:「想一想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刻」
當有些人就是無法回答這簡單的問題,苦無頭緒,天國使者便為他們安排有錄音機和電視的房間,讓他們翻看一生的片段,慢慢尋找那幸福時刻。如仍没法找到答案,便一直在這個空間當上義工協助他人尋找天國。
陳教授當年着學生把答案畫下圖畫,許多令人觸動:小時候爸爸背着她看星星、中學時媽媽每天帶着小食在某街角等他放學……但最頻繁出現的畫面,是一家人圍在圓枱吃晚飯,旁邊有一部電視在播放節目,那便是天國。
上帝未曾應許天色常藍、花香常漫,身處百般逆境,騫然驚覺生之盼望,不是你爭到多少名利成就、分數獎杯,而是活在當下,珍惜身邊人,活好每一天。
記得1月27日年初三疫情告急,新聞竟傳來NBA傳奇球星高比拜仁遞然離世,舉世籃球迷震驚哀悼。他的一生充分體現*「曼巴精神」,影響無數人愛上籃球之餘,亦教授無數人處事的態度。活着的目的不在於追求長命百歲,而在於有否活在當下,做自己的主人。他的一生亦有失意、挫敗、錯失……但卻憑着自創的「曼巴精神」,對籃球的熱愛和執著,以無懼的心態面對一切,甚至連敵人也對他心生敬意。「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」是2017年高比在採訪時回答小球員提問,誰是自己生涯最強對手的答案。
回到現實,想到我們的孩子,特別今年面對升中的六年級同學,或許没有了自行分配學位、没有了呈分試、没有正常的課程進度……有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戰,要明白學習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最好的歷練,「合理的是訓練,不合理的是磨煉」(杏林子)。同學們別把自我捆綁在分數中,不要為(只有)90分而流淚、不要為試題掙分而失去對師長教導的敬信、不要迷失在網絡虛幻世界而失去自制尊重……在困境中更體會上帝:不要以別人對你的看法衡量自己的價值,而要以你對別人看法衡量自己。
近讀明報周刊介紹香港一位小五生劉衍一,早在去年9月,深受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啟發;每周五站在校門前向人宣講不同環境議題。澳洲山火令五億動物葬身火海,漫天烽火,讓衍一更清晰要喚醒大家為環境作出改變,「不是選擇,而是必需」,他每星期預備不同的一分鐘演說內容,有時關於亞馬遜森林大火,有時說綠色聖誕;縱然換來譏笑,他仍堅持行動。「如果地球再升1.5℃甚至2℃,會有很多災難。香港也會有很多地方水浸,到時大學都被水浸了。」他更自發向區議員及店鋪商人討論減碳游說。
「疫」境自強,活在當下,在肺炎病菌肆虐的今天,願上帝保守我們,有耐心、紀律、自信、關心別人,積極地整裝待發的態度。當一切連制度都會崩潰崩壞,没有什麼是必然、不可變,就是自我的革新,明白真材實學,逆境自強,我們才能更好掌握和活出豐盛的生命;我更會珍惜生命中的快樂,不管那是多麼微小;更明白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。
註:*Kobe Bryant:《The Mamba Mentality》
其中傳遞的信念,例如:
- 我們都曾自我懷疑,你不需要否定它,但你也不能向它屈服。你要做的是去擁抱它。
- 我一直致力將我的恐懼與疑慮化為力量和決心。
- 低頭不是認輸,是要看清楚自己的路;仰頭不是驕傲,是要看見自己的天空。
- 壓力與挑戰,都是促使我成長的機會。
- 一旦你知道失敗的感覺,你的決心才會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