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造創新北衞人,喜迎新校愛相隨
──優化評估政策,發展多元潛能
黃侶詩校長
2017年9月
作為師長父母撫心自問,「我想孩子聰明些還是快樂些?」在中國的傳統社會教育,往往偏於強調「知識」、「深化」、「成功」,但我們多想孩子「成長」、「開發」、「快樂」;而小學階段,既是長知識時期,也是快樂童年時期。
近拜讀廖曉英《小學還能怎樣上》令人反思:
「學校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甚麼?是單純地讓孩子學知識,還是全面地培養孩子做人?是不斷逼使孩子『成功成功再成功』,還是首先開發孩子們各方面潛力?是老師的知識水平重要,還是孩子的教育環境重要?是孩子的知識學得越深越好,還是在淺層上擴大孩子的知識結構?是讓孩子通過大量重複練習來不斷加深加固掌握知識,還是讓他們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來玩耍、探索,並快樂地渡過童年時光?」
根據華德福教育強調, 7-14歲的孩童教育,側重情感的建立去認識世界以及去開發自己;因此這時期孩童需要以帶有情感的學習方法去認知。
當然「情感的建立」需要體驗、接觸、實踐,是人與人的交往,非只是人與物的建構,存在需要時間、空間、生命的交流和契合。
迎接2018年9月全日制、新校舍,北衞持守以「愉快學習 發揮潛能」宗旨,當中包括四項原則:
- 讓孩子們有更多空間做自己喜歡及擅長的事;
- 給予學生適當挑戰指導,令他們體會成功學習帶來的深層滿足感;
- 誘導學生自主學習,享受當中過程,達至愉快與學習效能並存;
- 提供不同的學習途徑,照顧學習差異,讓每個學生也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才能和潛質。
邁向新里程,我們首先以「優化評估政策」釋出空間,減少「求分數」壓力
北衞過往全年分為進展性評估(3-4次),中期評估(4次),總評(2次);持續性評估本有利學習鞏固,然而中期評估(中評),往往因課時不足,與總評及進評相距只有10-20個上課天,教師卻要教授四、五課書,節奏非常趕急,加上中評同步上課,又要兼顧功課甚至默寫,難免影響教學成效,造成反效果及壓力。學校過去一年,與家長、教師等不同持分者交流意見,檢視現況,反複討論,決定本年度開始由4次中評改為2次,希望為教學及學生釋放空間,提高學與教的效能。
此外於佔分比例方面,調整進評與中評於中段評估的比重,進評佔六成,中評佔四成,其中一些進評更會加入實作、遊戲、專題研習等多元形式,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空間。小一方面,我們維持上學期不設中評,淡化傳統考試重要性,中評周內只設簡單進評並進行趣味學習。在每學期的中評會停課並分三天進行,以減少評估同步上課的壓力,同時亦考慮科目分佈,以首兩天主要評估語文科,第三天為數學、常識,讓學生能平衡温習時間。
當然没有改革能一蹴即就,但為使學子的學習更完善願多一分勇氣嘗試,多走一步!
在這次評估優化改革中,學校仍保持:
- 考試不設名次,強調自我比較;
- 只公佈成績等級,教學生不計較勝負;
- 初小(小一至小三)平均分班;高小設立小班分組學習,照顧學習多樣性。
(參考後面附件)
隨着新校舍來臨,全體北衞人雀躍興奮,在奮進團結中,我們蛻變創新,期望以良好品格、勇於創新、善於溝通、合作決策、應變適應和獨立思考為培養孩子重要的方向。
2017-18年度,除了實體的「遷校」行動,在學習歷程中,師生要裝備迎接挑戰,
本年度全校訓輔主題為
「陶造創新北衞人
喜迎新校愛相隨」
祈盼透過課程的革新求進,全方位訓輔、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結合,讓學生透過知識和體驗學習,得著思維、自信心、獨立思考分析力的提升;能喜樂合群,以仁愛分享的心迎接新校舍的來臨。
二○一七年度評估時間表:

全期成績計算方法:
甲、主科(中、英、數、常)安排:

註:中文科:只計算閱讀及寫作範疇成績,說話、聆聽、默書不計分
英文科:只計算Reading and Writing範疇成績(10%聆聽,90%閱讀寫作),說話、默書不計分
一年級上學期不設中評,但於中評週內進行進展性評估
乙、 其他科目(音、體、普、視藝、宗教、電腦)安排:
- 每學期進行一次
- 於總評前兩星期進行
- 評估模式如下:
音樂
|
唱歌、節奏、聆聽、筆試、日觀、吹笛(P3-6)
|
體育
|
筆試、進展性技能評估、日觀
|
普通話
|
聆聽、朗讀、日觀、說話(P4-6)
|
視藝
|
平日作品、日觀 (呈分試所有作品必須於校內完成)
|
宗教
|
筆試、日觀 (課業、宗教週小冊子、背金句)
|
丙、 不設評估之科目(常藝、電腦)安排:
常藝
|
不設進展性、中段性及總結性評估
教授每個單元後,於課堂內完成簡單的單元總結(全學年約5個單元),評估日常的視藝作品及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
|
電腦
|
不設進展性、中段性及總結性評估
|